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是有可能越管越坏的

大J 大J小D 2019-05-02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我在新浪微博上弄了一个小版块叫#大J帮帮忙#,有时也会把求助发出来邀请大家群策群力。有不少问题,通过大家的回复就解答了,觉得这样的形式真的挺好的呢。


有个关于孩子“偷窃”的问题似乎挺普遍,光私信来询问的就有好几个,而且大家的回复也都有不少是表示困扰的。所以我就想把这个问题单独写一下。



从我们成人角度来看,偷窃行为是非常严重的。但对于学龄前孩子,欧美的教育工作者几乎很少会用“偷”这个词来定义。


今天分享的例子也许比较小众,但我想通过这个分析过程,可以让大家明白“管教”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文末我的教授说的那段话,这对于每一位父母都是有普遍适用意义的。


1


物权意识不明晰


孩子3岁前基本上就一个概念,“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也就解释了不少孩子不肯分享,爱抢他人玩具的行为了。之后通过我们的引导,慢慢的,他们才会开始明白“你的,我的,大家的”区别。


尽管如此,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会混淆,毕竟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为什么公园发现的树枝可以带回家但地上发现的钱就不可以呢?

为什么学校里自己画的画可以带回家但是玩具就不可以呢?

有的孩子甚至还都不明白,超市里的东西都是需要父母付完钱才能拿回家的。


可见,这个阶段所谓的“偷”,很大一部分就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很少用“偷窃”这个词语,来定义学龄前孩子的这种行为。


2


道德意识不成熟


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父母指出孩子这个行为后,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孩子会有内疚感,有的孩子甚至会用撒谎来掩盖(就像微博上求助的例子那样)。


这时,我们就知道孩子其实是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物权意识了。


之所以还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孩子的脑部发育并未完善,行为都是冲动型的。他们尽管有了物权意识和刚刚萌芽的道德意识,但是在那个当下他们的情感还是高于了理智,“就想立马拥有”。


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也还没有上升到真的“坏”的层面,他们就是活在当下,真的就是喜欢这个东西而已。


3


长期的被忽视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会反反复复地出现这样的行为,频率很高,持续时间也很长。


这种情况,正是说明孩子长久以来的某些需求未被看到,经常被忽视。


于是,他们就用这样的行为进行”自我满足“,寻求关注。



和大家分享了原因后,肯定不少父母更加纠结了。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反而更加不知道怎么做,似乎更是轻不得、重不得。


那么我接下来就分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应对。



4


确认孩子“偷窃”时



当你发现孩子回家时包里多了一样东西产生怀疑时,可以先淡定地评论:


“嗯。。。这辆小车哪里来的啊?”,看看孩子怎么回答。


如果是上文分析的第一种原因(物权不清),孩子就会告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孩子说不知道,或者言辞有所闪躲,那么我们就知道不是第一种原因了。


即使是这样,也不要马上就进行教育,可以再进行一次描述事实的评论:


“早上出门时你的包里并没有这辆车的”,再给孩子一些时间进行自我认识和反省。


很多时候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发生在我们喋喋不休的过程中,反而是那些我们停下来不说但是看着孩子的时候。


5


发现孩子“偷窃”后



就像给我留言的父母一样,当我们确切发现孩子“偷窃”时,这恰恰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机,来教孩子是非观,明确传递父母的态度和三观。


首先,不要轻描淡写


比如“我们一起去还给商店吧”,这句话不仅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是错的,也让孩子进一步混淆物权意识,“原来拿了没关系,之后还回去就好了”。


但也不要贴标签


“拿别人东西的是坏孩子,你以后再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还要切忌比较,“你弟弟就从来不拿别人东西的”。这些话看似是教育,却并没有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传递的只是父母“有条件的爱”。


最好的做法是就事论事,“没有付钱/没得到XX同意就把东西带回家是不对的,我们需要还回去并且道歉”。 


同时,更加积极正面地强调家庭的价值观,


“未经他人同意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



6


给予孩子解决方法


让孩子认识错误最好的方式就是行动带着孩子去还东西并且道歉这一步我相信大家也都了解的。


但除此之外,还要记得多做一步,那就是我经常说的和孩子复盘。


事情告一段落了,再和孩子回顾这件事。这时,我们需要侧重于孩子的情绪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看到一样东西很喜欢的情况,妈妈也会的,这特别正常。但是即使非常非常喜欢,我们也不能未经同意拿走,这是偷窃。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不接纳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同时,设想一下未来:


“那么下一次,如果你再遇到一个不是你的东西,但是你非常非常喜欢,那怎么办呢?”。


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解决方案,


“你可以和妈妈说,我们一起讨论是否也可以买一个”;

“你可以试试看和XX商量,你们互相交换玩具玩”。


类似这样的讨论让孩子下一次再有冲动时可以多一个方式来疏导,而不只是进行错误的行为。



我的教授曾经说过,“现在的家长都在学习管教知识,但有可能孩子是会越管越坏的“。


为什么呢?因为太多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只是在对照“好孩子标准”,于是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第一反应就是,我学的还不够多,是我管教不当。


于是很多父母学的越多越恐慌,越没安全感,就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没教出一个好孩子。面对孩子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下定义、控制、改变,唯独不去看见。


父母的反馈是构建孩子自我认知的地基。长期不被看见,又被贴上标签的孩子,真的就会越来越糟糕。


了解孩子坏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定义孩子行为本身重要的多。


大J叨叨叨


上周日的图片推送和大家分享了这次公号迁移的暖房活动中奖名单,大家记得去看看,你是不是这400多份礼物的获得者。也谢谢你们所有人发来的暖房祝福,知道“你们都在”,是我最大的新年礼物。


公号迁移后,有些历史文章的链接打开后,会出现一个提示框,需要继续点”访问文章“,才能继续阅读。关键词回复功能还在整理和更新中,希望慢慢地可以把这个新家装修的更加舒适美观,大家给我一点时间吧。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2、看见孩子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